端午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(端午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图片)
传说屈原死后,楚国百姓哀痛异常,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。渔夫们划起船只,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。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,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,外缠彩丝,发展成粽子。 以后,在每年的五月初五,就有了龙舟竞渡、吃粽子、喝雄黄酒的风俗;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。
端午节的来历
认为源于纪念屈原。
民间普遍认为,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。因而,端午节也称诗人节。南朝吴均所著的《续齐谐记》有这样的记载:〝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,是日投汨罗江死,楚人哀之,乃以舟楫拯救。〞由此可见民间传说也是有一些历史根据的。
传说屈原死后,楚国百姓哀伤不已,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。渔夫们划起船只,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遗体。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等食物,“扑通、扑通”地丢进江里,说是让鱼鳖虾蟹吃饱了,就不会去伤害屈大夫的身体了。人们看见后纷纷仿效。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,说是要药晕蛟龙水怪,以免伤害屈大夫。后来为怕饭团散失,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,外缠彩丝,发展成了棕子。以后,在每年的五月初五,就有了龙舟竞渡、吃粽子、喝雄黄酒的风俗,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。端午节是中国各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,以围绕才华横溢、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,这种习俗传播至华夏各地,使这一民俗文化由各族人民共享,屈原之名尽人皆知。
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,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。仲夏端午,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,处在全年最“中正”之位,正如《易经·乾卦》第五爻:“飞龙在天”。端午是“飞龙在天”吉祥日,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。
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罗江自尽,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;也有纪念伍子胥、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。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、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,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,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,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。
端午节与春节、清明节、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。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,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。
端午节起源于中国,是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。据说,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大臣,因为忠于国家而被流放到江南。当听到故乡被侵略,他感到非常难过,最终在五月初五投江而死。
为了不让他的身体被水生物伤害,当地居民纷纷划船下去打鱼,用粽叶包裹米饭投入河中,希望鱼虾能吃饱不去伤害屈原。
后来,这个节日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祭祀活动,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。
从另一个角度来看,端午节也有一些不同的解释和传说。
有人认为,它起源于古代的龙舟比赛,这是为了纪
端午节是我国古老的民俗大节,其来历传说甚多。最为广泛流传的说法是纪念屈原。据南朝吴均所著《续齐谐记》和南北朝梁宗懔所著《荆楚岁时记》的记载,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,死后又被蛟龙所困,世人都为此事感到悲哀,所以每当到了此日就会投五色丝粽子到水中去,为的就是驱蛟龙。
还有传说,屈原投汨罗江后,当地的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,一直搜寻至洞庭湖,终不见屈原的尸体。
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,起源于上古先民择“龙升天”吉日祭龙祖的习俗。后来,人们将这个日子定为端午节,以纪念屈原、伍子胥、曹娥及介子推等人物。据《史记》记载,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,因不满当时政治腐败而投江自尽。人们为了纪念他,便在每年五月初五这一天划龙舟、吃粽子、挂艾叶等活动 。